协会要闻

协会要闻

AlphaGo之后,人类要和谁赛跑?

人工智能革命峰会|主题演讲:「AlphaGo之后:人机协同的新文明形态」

2016年夏末,旧金山的科技圈比往年更加“沉默”。不是因为AI热度退潮,而是因为它不再是一个“遥远的奇观”,而是开始一步步——真实地——重构人类的思考方式、劳动组织,甚至自我定义。

就在8月30日,由多家全球科技智库与研究机构主办的“人工智能革命峰会”上,一场关于“人机协同与新文明形态”的深度讨论,激起了超出技术边界的回响。

其中,来自中国的声音也格外引人注目:新兴科学先锋协会(简称EPS,Emerging Pioneers in Science)首次作为学术组织代表,受邀出席本次峰会,并在主题环节分享了他们对“人类与智能系统共生关系”的战略观察。

 

AlphaGo不是终点,是提问的开始

2016年初李世石败给AlphaGo,到那一刻起,人类第一次以公共情绪的方式,集体意识到:AI不再只是计算力的胜利,它开始触碰“策略”“直觉”“不确定性”这类曾被认为是人类专属的能力。

也因此,“人机协同”开始从实验室术语,变成时代问题。

峰会主办方将此次大会主题定为——“新文明形态”,这一说法首次将AI视为一种结构性文明介入,而非产业工具升级。

EPS副会长在演讲中指出:“我们的问题不再是‘AI能不能超越人类’,而是‘我们准备好与AI共生了吗?’” 特别强调了“协同”而非“替代”这一关键词,认为在医疗、教育、科学研究等多个场景中,人类与智能系统之间应构建的是互为补充的分工关系,而非零和博弈。

 

人类和AI共事,会是什么样?

在峰会的“多元未来工作场景”分论坛中,多位来自硅谷的企业家和学者讨论了AI在实际生活中的落地图景:它会写代码、编曲、诊断肺癌,也能应聘客服、做初稿翻译、甚至参与城市规划。

EPS则带来了一项独立研究数据:在协会与两所高校合作开展的一项实验中,人类科研人员与AI协作完成文献回顾与问题建模,其效率提升了37%,但对“研究价值判断”的信任感下降了近50%。

这个结果在会场引发一阵沉默。

“我们看到AI正在优化思考流程,但也削弱了人类对知识判断的自主性。” EPS副会长说。“我们不只是要关注AI能做什么,更要关注‘我们愿不愿意让它做’,这背后是伦理、文化、教育、社会结构的多重问题。”

 

EPS的角色:不是科技公司,但必须出现在现场

作为一家跨学科、非营利的科研组织,EPS并不直接开发AI产品,却在2016年开启了“人工智能与人文社会”研究计划,并将AI议题正式列入其“未来科学发展战略观察”框架中。

本次峰会,是EPS首次以“科技伦理+系统科学”视角出现在AI世界级舞台。虽然没有风投与估值的加持,但他们的观点在技术激辩之外,提供了难得的“深呼吸”空间——我们仍然可以,用更长远的眼光思考技术。

 

一场技术革命的文明回应,才刚刚开始

从旧金山归来,EPS团队在回顾笔记中写道:“AI真正的‘革命性’,也许并不在于它能打败谁,而在于它重新定义了‘我们是谁’。”

这场峰会之后,EPS也宣布将在2020年前推动成立一个跨国合作网络,专注于“智能社会结构”的基础研究,包括AI决策伦理、协作模型、青少年AI教育、人机混合团队机制等方向。

科技的速度远远快过我们的组织反应力,而EPS正在尝试,让组织、文化、教育这些“慢变量”,也有权参与未来的谈判。

 

关键词回顾:#AlphaGo之后#人工智能协同#EPS国际观察#科技伦理#智能社会雏形  

峰会地点:美国·旧金山  

时间:2016年8月30日  

发言代表: EPS副会长  

推荐新闻

Copyright © 新兴科学先锋协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