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要闻

协会要闻

在科学里成长的一代:新兴科学先锋协会2015年加码青少年科学教育

【香港/成都联合报道】

科学不是未来的职业,是现在的想象力

2015年春,新兴科学先锋协会(简称EPS,Emerging Pioneers in Science)理事会在年度规划中通过了一项关键动议:将“面向青少年群体的科学启蒙”列入协会战略发展方向,设立“科学教育专项基金”,重点支持覆盖中小学生的夏令营、校园巡讲、实验课程共建、科学影像传播等项目。

“我们发现,很多孩子对科学有兴趣,但从小缺乏正确的引导与陪伴。”EPS科学传播部主任说,“这不是说要每个孩子将来都去读博士,而是让他们知道,科学并不是‘高高在上’,而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

同年6月至8月,EPS在北京、成都、深圳三地联合多所中学与地方教育机构,先后举办5场“科学探索夏令营”。参与学生累计超800人,导师则来自高校、研究机构和EPS会员志愿者团队。课程内容涵盖基础物理实验、环境监测、细胞观察、科学写作、天文观测等环节,既有“动手”,也有“动脑”。

其中成都站特别设计了“灾难模拟与科学应对”主题模块,让学生在虚拟演练中体验科学决策如何在危机中发挥作用,课程结束时,不少孩子用“刺激、真实、我长大想当应急科学家”来形容自己的感受。

 

从兴趣出发,重新设计“入门科学”

EPS并不满足于只办夏令营。2015年,协会尝试推进更系统的“科学入门教育”设计。在香港、苏州两地开展了“科学社团孵化计划”试点,与学校共同开发适用于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学生的跨学科课程。

教材不再以“学科分类”为纲,而是围绕“一个问题”——例如“空气可以看见吗?”“病毒是不是活的?”“什么样的电才危险?”——让学生以提问为起点,在物理、生物、数学和工程知识之间流动、发现、联想。

“我们借用了科研的思维方式。”苏州试点学校科学教师说,“我们自己也重新学会了怎么教‘不知道的事’。”

 

“有温度的科学传播”,不仅讲知识,更讲感受

2015年,EPS还首次尝试通过视频与故事传播科学。在科学传播部与高校传媒社团合作下,协会也开始收集“青少年科学故事”投稿计划,选取优秀内容编辑成册。

“传播科学不是为了传达答案,而是把科学的那份好奇心、试错力和想象力带到更多人身边。”苏州试点学校科学教师代表在一场讲座中这样总结。

 

科学启蒙的意义,不止于“提前学”

许多学生家长起初对夏令营和科普课程抱有疑虑——是否“简单”、“有用”、“值不值时间”?但随着活动展开,反馈逐渐转向了认可与支持。

“我以为孩子不喜欢‘动脑子’,结果回来后天天跟我讲实验室里的‘失败经历’,还查资料给我讲甲烷是什么。”一位成都家长在结营留言中写道,“我忽然明白了,科学教育不是让他们赢,而是让他们敢试、敢错。”

 

种下的不是科学,而是未来选择的自由

这一年结束时,EPS内部形成一个共识:科学教育,不是“提前学术化”,而是让孩子们在成长路上多一种“选择的勇气”。

“你不一定非得成为科学家,”协会会长在一封写给学生的信中写道,“但如果你曾亲手种过水培植物、亲眼看过细胞分裂、亲耳听过一个科研人的失败故事,那么你会知道,这世界有无限可能。那,就是我们做科学教育的意义。”

这一年,EPS从实验室走向操场,从国际会议走进中学教室。在“科学”的广袤土地上,他们尝试为更多孩子铺下通往未来的那条小径。它不一定通往诺贝尔奖,但一定通往自由、好奇与勇敢。

推荐新闻

Copyright © 新兴科学先锋协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