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要闻

协会要闻

千年之城与数字治理:雄安论坛里的新城市叙事

新兴科学先锋协会特别报道

“千年大计”这四个字第一次被写入一座城市的官方定义,人们知道,它不仅将承担区域发展重任,更有可能成为中国未来治理结构与技术应用的实验场。

2017年10月19日,“未来城市科技论坛”在雄安新区举办,主题定为:“千年大计:区块链与智慧新城治理”。此次论坛由新兴科学先锋协会(简称EPS,Emerging Pioneers in Science)与多家研究机构联合发起,聚集了城市规划专家、区块链技术开发者、政府智库研究员、社会学者与法学专家,试图从“技术”与“制度”两个维度,回答一个同样被写入未来的问题:智慧城市到底意味着什么?

 

雄安的关键词,从“新城”走向“新秩序”

不同于以往关于城市建设的论坛,这次会议将关注点落在“治理”而非“建设”上——这一词汇的微妙转向,本身就透露出主办方的意图。城市从来不仅是钢筋水泥的堆叠,更是人、规则、权力与信任网络的复杂系统。尤其是在雄安这样的全新城市模板中,“如何被管理”、“由谁来管理”以及“用什么方式达成治理”,成为最核心的问题。

 

区块链因此被带入了这场对话中。

它不再只是金融圈热炒的技术名词,而是被摆在城市底层结构设计的位置上,被讨论为“信任系统的基础设施”。新兴科学先锋协会在此次论坛上发表了主题报告,首次系统性提出将区块链应用于城市级事务协同机制之中,特别是在数据共享、数字身份、资源分配与居民参与等方面。

EPS城市与技术研究组负责人在发言中指出:“雄安的意义在于,它不是城市化的延续,而是制度实验的开始。如果我们能在一个‘从零出发’的城市里构建可信的数字治理模式,那么这种经验就可能成为下一个十年城市群演化的范本。”

 

“共享账本”到“协同社会”——不是换一套系统,而是换一种逻辑

论坛的分议题设置非常直接:“区块链能否成为城市治理的底层逻辑?”

在这场充满碰撞的圆桌讨论中,观点分化却并非简单的技术/非技术之争。一些城市研究者表达了对“技术乌托邦化”的担忧,认为治理的核心仍应是制度与人性,而非数据协议的编码;而更多技术工作者则认为区块链在提升“数据可信度”和“过程透明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尤其在智慧交通、公共资源调度、分布式能源管理等领域。

EPS代表提出的“协同即治理”模型,引起了在场学者的广泛讨论。该模型主张将居民视为参与型节点,通过智能合约和区块链记录机制,让个体不仅成为“服务的接收者”,更是“规则运行的一部分”。这使治理从“中心驱动”转为“节点协同”,强调“可验证的共识”而非“被动接受的秩序”。

 

EPS的视角:在城市的缝隙里重新定义“科技进步”

2015年起,新兴科学先锋协会将“未来城市”列为重点研究方向之一,但他们与一般技术公司不同,他们不生产城市系统,也不做基础设施建设。他们研究的是“人如何在系统中重新分工”,以及“规则如何在数据之间被生成”。

这次论坛,是EPS与多个地方政府之间正式开启深度合作的节点之一。协会还在论坛期间提出构想,在雄安设立一个“智慧治理试验区”,邀请研究机构、社会组织、公民代表共同参与若干具体场景的制度设计,例如:社区自组织决策系统、医疗数据自治模式、数字身份与救助机制对接等。

他们关心的,不是“城市多智能”,而是“人在其中是否拥有选择权”。

 

新城市不是复制旧模型,而是写出新的句子

论坛的最后一场闭门会议持续了近三个小时,主题是“雄安治理沙盒机制的可能路径”。这是此次会议最不公开、却也最具前瞻性的环节。参会者一致认为,雄安不是“一个模型的推广”,而是“多个模型的竞合”。

也正因此,包括EPS在内的多家研究机构提出倡议——未来新城的建设不应局限于“规划图纸”,而应鼓励多元治理机制的并行实验,允许失败,允许调整。

这是对“千年大计”的另一种回应:不是一锤定音的“最优解”,而是一个不断生成、不断反馈的过程。

 

后记:不是“用技术治城”,而是“用技术理解城市”

雄安论坛结束那天,河北的秋天已经有点凉了。但从会场走出来的人眼神却是热的,因为他们知道,在这片几乎还未建成的土地上,讨论的不只是物联网、区块链、城市大脑,而是:在未来,我们将如何共处?

新兴科学先锋协会将于次年启动“未来城市系列研究计划”,涵盖数据治理、算法伦理、公共参与机制与数字社会结构等方向,并计划在雄安、成都、新加坡三地开展比较式跟踪研究。

      “千年大计”这句话,也许该换种读法:不是说要建一个千年不变的城市,而是问:我们能否以千年的尺度,重新想象今天的选择。

推荐新闻

Copyright © 新兴科学先锋协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