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之城与数字治理:雄安论坛里的新城市叙事
新兴科学先锋协会特别报道
当“千年大计”这四个字第一次被写入一座城市的官方定义,人们知道,它不仅将承担区域发展重任,更有可能成为中国未来治理结构与技术应用的实验场。
2017年10月19日,“未来城市科技论坛”在雄安新区举办,主题定为:“千年大计:区块链与智慧新城治理”。此次论坛由新兴科学先锋协会(简称EPS,Emerging Pioneers in Science)与多家研究机构联合发起,聚集了城市规划专家、区块链技术开发者、政府智库研究员、社会学者与法学专家,试图从“技术”与“制度”两个维度,回答一个同样被写入未来的问题:智慧城市到底意味着什么?
雄安的关键词,从“新城”走向“新秩序”
不同于以往关于城市建设的论坛,这次会议将关注点落在“治理”而非“建设”上——这一词汇的微妙转向,本身就透露出主办方的意图。城市从来不仅是钢筋水泥的堆叠,更是人、规则、权力与信任网络的复杂系统。尤其是在雄安这样的全新城市模板中,“如何被管理”、“由谁来管理”以及“用什么方式达成治理”,成为最核心的问题。
区块链因此被带入了这场对话中。
它不再只是金融圈热炒的技术名词,而是被摆在城市底层结构设计的位置上,被讨论为“信任系统的基础设施”。新兴科学先锋协会在此次论坛上发表了主题报告,首次系统性提出将区块链应用于城市级事务协同机制之中,特别是在数据共享、数字身份、资源分配与居民参与等方面。
EPS城市与技术研究组负责人在发言中指出:“雄安的意义在于,它不是城市化的延续,而是制度实验的开始。如果我们能在一个‘从零出发’的城市里构建可信的数字治理模式,那么这种经验就可能成为下一个十年城市群演化的范本。”
从“共享账本”到“协同社会”——不是换一套系统,而是换一种逻辑
论坛的分议题设置非常直接:“区块链能否成为城市治理的底层逻辑?”
在这场充满碰撞的圆桌讨论中,观点分化却并非简单的技术/非技术之争。一些城市研究者表达了对“技术乌托邦化”的担忧,认为治理的核心仍应是制度与人性,而非数据协议的编码;而更多技术工作者则认为区块链在提升“数据可信度”和“过程透明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尤其在智慧交通、公共资源调度、分布式能源管理等领域。
EPS代表提出的“协同即治理”模型,引起了在场学者的广泛讨论。该模型主张将居民视为参与型节点,通过智能合约和区块链记录机制,让个体不仅成为“服务的接收者”,更是“规则运行的一部分”。这使治理从“中心驱动”转为“节点协同”,强调“可验证的共识”而非“被动接受的秩序”。
EPS的视角:在城市的缝隙里重新定义“科技进步”
自2015年起,新兴科学先锋协会将“未来城市”列为重点研究方向之一,但他们与一般技术公司不同,他们不生产城市系统,也不做基础设施建设。他们研究的是“人如何在系统中重新分工”,以及“规则如何在数据之间被生成”。
这次论坛,是EPS与多个地方政府之间正式开启深度合作的节点之一。协会还在论坛期间提出构想,在雄安设立一个“智慧治理试验区”,邀请研究机构、社会组织、公民代表共同参与若干具体场景的制度设计,例如:社区自组织决策系统、医疗数据自治模式、数字身份与救助机制对接等。
他们关心的,不是“城市多智能”,而是“人在其中是否拥有选择权”。
新城市不是复制旧模型,而是写出新的句子
论坛的最后一场闭门会议持续了近三个小时,主题是“雄安治理沙盒机制的可能路径”。这是此次会议最不公开、却也最具前瞻性的环节。参会者一致认为,雄安不是“一个模型的推广”,而是“多个模型的竞合”。
也正因此,包括EPS在内的多家研究机构提出倡议——未来新城的建设不应局限于“规划图纸”,而应鼓励多元治理机制的并行实验,允许失败,允许调整。
这是对“千年大计”的另一种回应:不是一锤定音的“最优解”,而是一个不断生成、不断反馈的过程。
后记:不是“用技术治城”,而是“用技术理解城市”
雄安论坛结束那天,河北的秋天已经有点凉了。但从会场走出来的人眼神却是热的,因为他们知道,在这片几乎还未建成的土地上,讨论的不只是物联网、区块链、城市大脑,而是:在未来,我们将如何共处?
新兴科学先锋协会将于次年启动“未来城市系列研究计划”,涵盖数据治理、算法伦理、公共参与机制与数字社会结构等方向,并计划在雄安、成都、新加坡三地开展比较式跟踪研究。
“千年大计”这句话,也许该换种读法:不是说要建一个千年不变的城市,而是问:我们能否以千年的尺度,重新想象今天的选择。
推荐新闻
-
科学家首次拍摄到双黑洞“共舞”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在9日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研究称,他们首次拍摄到两个黑洞相互环绕运行的无线电影像。这一成果证实了双黑洞系统的存在,而此前天文学家仅能对单个黑洞进行成像。类星体OJ287中的双黑洞之舞。左图为理论模拟影像,展示预期中的黑洞位置与喷流形态;右图为通过射电望远镜阵列实际拍摄的影像。图片来源:物理学家组织网由芬兰图尔库大学天文学家领衔的研究团队,瞄准一个异常明亮的星系核心中心区域 -
OpenAI神秘设备来袭,创始人称其为“世界上最酷技术产品”
【环球网科技综合报道】10月7日消息,据WIRED报道,在OpenAI日前举办的DevDay 2025开发者大会上,首席执行官山姆·阿尔特曼与前苹果设计大师乔尼·艾维的同台亮相,引发了科技界的广泛关注。两人虽对正在开发的“一系列设备”语焉不详,但透露的信息已足够让人浮想联翩。阿尔特曼在台上直言:“手机和电脑虽好,但总有新事物值得探索。”他与艾维共同证实,OpenAI正紧锣密鼓地研发多款硬件产品,不 -
DeepSeek-V3.2-Exp模型正式发布并开源 API大幅度降价
【环球网科技综合报道】9月29日,据DeepSeek官方消息,DeepSeek-V3.2-Exp大语言模型正式发布并开源。该模型通过引入创新的稀疏Attention架构,在降低计算资源消耗的同时显著提升推理效率,为长序列文本处理提供了更优解决方案。据官方介绍,DeepSeek-V3.2-Exp 模型是一个实验性(Experimental)的版本。作为迈向新一代架构的中间步骤,V3.2-Exp 在 -
总编辑圈点丨精准高效无需动物试验 3D细胞培养系统助力新药开发
科技日报记者 张梦然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维也纳医科大学和维也纳工业大学联合DOC医疗公司,开发了一种3D细胞培养生物分析测试系统,用于测试诊断治疗癌症的放射性候选药物。它根本不需要任何动物试验,就可实现自动化、快速和高精度的分析。这种新方法在新一期《核医学杂志》上进行了详细介绍。重建的3D细胞组织进行PET扫描。图片来源:Verena Pichler新药和诊断方法应该是安全的,理想情况下可快速获得, -
中国农学会智慧农业分会在华中农大成立
科技日报记者 吴纯新 通讯员 熊攀攀2月23日,中国农学会智慧农业分会成立大会暨一届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举行。华中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姚江林介绍,华中农业大学是中国农业高等教育的重要起点之一,该校开设了全国首批智慧农业本科专业、建立全国首个智慧农业书院、牵头承担教育部智慧农业专业“101计划”,实施农业农村部“头雁”培育计划、国家高级研修班及“一带一路”国 -
我科学家研发新材料可增强番茄抗病性和农药降解能力
科技日报记者 朱虹在过去几年中,纳米材料在农业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金属有机框架 (MOF) 因其孔隙率、有机组成、生物相容性和可调控的结构与特性而备受关注。近日,东北农业大学王傲雪教授带领团队制备了多种MOF材料,并通过表征、测试,证实了其抗病能力和农药降解能力。研究团队将合成的MOF材料制备了一种纳米复合材料。该材料在化学和热稳定性、表面积、抗病活性、催化活性和抗病性能方面表现出色。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