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要闻

协会要闻

EPS推动国际青年联合研究计划取得阶段性成果

近日,由新兴科学先锋协会(EPS)主导实施的“国际青年科学家协同创新计划”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由来自中国、马来西亚、德国、墨西哥等国的青年研究人员组成的跨国协作团队,完成了首轮研究任务,正式发布了三项科技模型与两份政策建议报告,标志着该项目在跨国青年科研机制建设与多边协同创新实践方面取得实质性成果。

科技前沿课题聚焦:从数据到场景,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本轮研究围绕全球性挑战中亟需突破的三个科技方向展开:

气候智能建模体系:结合本地化气象数据、遥感信息与城市基础设施参数,构建可应用于多地气候脆弱区域的预测模拟系统;

AI辅助环境监测系统: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开发出一套可在低成本硬件上运行的实时水体质量监控模型,适用于欠发达地区的小型水生态体系管理;

低碳材料可持续性评估工具:提出一套针对新兴绿色建材的生命周期评估方法,并应用于中南地区某试点城市建筑更新计划中。

研究团队通过“线上数据共享 + 多语种技术研讨 + 平行实验室协同测试”的新型合作模式,实现了不依赖线下场地、资源平均分配、时区轮班式交付的全球科研网络实验室雏形,为复杂议题下的国际青年协作探索出实践路径。

项目机制创新:EPS打造“去中心化科研协作样板”

“国际青年科学家协同创新计划”由EPS课题管理委员会与项目管理部共同发起,是协会推动国际科研网络建设、扶持青年科研人才、促进跨文化跨学科融合的重要战略项目。项目采用“会员推荐+自愿申报”双轨遴选机制,从协会青年会员中遴选具备多学科背景、国际视野与合作经验的科研人才,以小组形式组成临时性科研团队,由EPS提供:

全流程项目管理服务;

定期国际专家在线指导;

数据平台、建模工具与语言支持;

成果发布与转化渠道资源。

项目强调“平等参与、共同主导”,打破以往传统项目中“单一机构主导”的模式,充分尊重多元文化、知识体系与本地经验,让科研协作回归真实问题解决与知识共创。

成果价值初显:多国机构关注、政策建议落地

目前,部分项目成果已被纳入多地区域发展政策参考框架,包括城市适应性基建规划、绿色材料政策制定与数字治理实验场景。两份由研究团队撰写的政策建议报告将被提交至国内外科技管理机构及发展部门,为全球南方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科技治理改革提供实践依据。

与此同时,协会正在推动将研究成果在合作高校与区域实验室中落地试点,并探索与企业、高校、公益组织等主体进行多向对接,实现技术到应用的快速转化。

EPS愿景:打造青年科学家共创型平台

EPS理事会表示,该项目的成功运行不仅是一次科研成果的产出,更是对“去中心化国际科研协作模式”的深度验证。协会将在2025年继续扩大合作规模,探索更多关于气候科技、AI伦理、生物医药、科技传播等方向的国际青年合作课题,鼓励全球青年科学家共同发声、共同研究、共同推动变革。

下一批“国际青年科学家课题合作计划”将于2025年6月面向EPS全体会员开放申报,优先支持具备跨领域创新能力、社会价值导向和国际协同能力的项目团队。

推荐新闻

Copyright © 新兴科学先锋协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