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要闻

协会要闻

东京聚焦灾后重建:科技重塑人类韧性

“从福岛到汶川”,科学共同体在东京发出集体回应

【东京,2011年7月6日】——在经历了地震、海啸与核泄漏接连打击之后的日本东京,一场关于科技与灾难应对关系的国际对话正在展开。今天,由多国学术机构和科研组织联合主办的“灾后重建科技大会”在东京会议中心召开,会议主题定为:“从福岛到汶川:科技重塑人类韧性”。

来自日本、中国、美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的科学家、工程师、社会学家和政策制定者汇聚一堂,围绕“灾后科技介入机制”、“多学科协作模型”、“社区恢复力设计”与“科学传播与信任重建”等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新兴科学先锋协会(简称EPS,Emerging Pioneers in Science)作为唯一来自中国的跨学科科研组织,受邀参与大会,分享其在灾害科技、公众参与与科研协作方面的研究与实践。

 

科技不是万能,但缺它不可

“技术不能预防灾难的发生,但它决定我们能否站起来,站多久,站得多坚定。”开幕式上,日本东京大学灾害科学中心主任的致辞直击大会核心。

这次会议并非仅关注技术细节,更试图回应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在自然灾害频发的现实中,人类社会如何借助科技增强韧性与修复能力?

中国方面的代表团由EPS牵头组织,团队中包含环境工程师、地质科学家、城市规划专家以及参与汶川地震灾后科技支援项目的一线研究人员。EPS副秘书长大会发言中指出:“我们必须跳出‘灾后应急’的技术视角,从‘灾难-社会-技术’的系统逻辑重新理解韧性。科技不仅要快,还要准、要稳、要被理解、被信任。”

 

汶川与福岛:两条路径的交汇

会议特别设置了“案例对话”环节,以“福岛核灾”和“汶川地震”为焦点,探讨不同灾难场景下科技介入的方式、局限与反思。来自四川大学的结构工程专家分享了在北川重建中如何融合数字建模与传统结构智慧,东京工业大学团队则复盘了福岛核事故后的传感器布控与辐射监测改进路径。

值得注意的是,EPS在此次大会上发布了一份初步研究框架报告:《跨灾种韧性构建的科学路径图》。该报告提出以“数据+制度+社区”为核心的三维重建模式,主张未来科技干预不应局限于“工程修复”,而应主动介入“社区记忆修复”“社会心理修复”“技术信任修复”等更深层层面。

 

多学科协作成为关键词

在整个会议过程中,一个反复出现的词是“协作”——不仅是跨国合作,更是跨学科、跨系统、跨认知结构的协作。EPS理事指出:“灾后科技不是一场‘专家独角戏’,它必须与政策、传媒、心理、社区基层形成回路。”

 

超越灾难:为未来设防

闭幕式上,大会主席在总结中说:“我们今天谈的不是灾难,而是希望。科技的责任不是避免伤痕,而是帮我们有尊严地愈合。”

新兴科学先锋协会将在会后与日本灾害科技研究机构签署合作意向书,共建“跨灾种科研协作框架”。此外,EPS也将在香港设立“灾害科技传播工作组”,开展一系列多语种灾害科普项目。

      这场在东京举行的大会,不只是技术展示或经验总结,更像是一场跨国、跨界、跨代的集体自省。它提醒人们:科技不是孤岛,它存在的意义,是当我们站在废墟之上,依然有能力想象明天。

推荐新闻

Copyright © 新兴科学先锋协会 版权所有